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关系——《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六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在当时的社会风尚影响之下,原本被看做社会性累赘的海外关系,已经成为个人的一种特殊社会标识。


1990年,改革开放十年过去了,可中国离世界依然遥远,这距离全面反映在世界观、常识的把握和生活方式上,并委婉地透过电影、杂志、广告和流言蜚语传递过来。


在广泛的华语世界里,台湾和香港是我们当时观看世界的两个窗口。我们看到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上做出了不俗的示范。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反光,令人瞠目结舌。还看到一种可能性,由此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展开了将信将疑的想象。


在改革开放之前长达的三十年时间里,对于中国人而言与海外关系的沾染曾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不仅会给你政治生活的未来笼罩一层暗淡的阴霾,对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生活也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扰。电影《牧马人》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典型,早年出走美国创业打拼的生父,在异国他乡业绩辉煌。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他的儿子却在为他承担着惩罚。


电影《牧马人》剧照  影片截屏▲ 

(上)阔别三十载,父子再相见

(中)酒店房间父子促膝执手相谈

——父:“要是在大街上,我一定认不出你来。”

——子:“爸爸,我们最后一面,我才十一岁。”

(下)父亲对丰盛佳肴挑三拣四,主人公沉默不语,别有所思。

影片梗概: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 饰)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 饰)见面。当年,追求个人自由的许景由抛妻弃子去了美国。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许灵均以造福集体事业为荣,他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并不艳羡。 



改革开放伊始,经历拨乱反正之后,原本令人困扰的海外关系突然转变成生活中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甚至于填个人信息表格的时候在海外关系那一栏,如果是空着的话会多少有点寒酸。与此同时,一部部电影和一部部小说都开始为海外关系陆陆续续地做起了正面的背书。首先一部具有浓郁的民族意识的电影《第二次握手》粉墨登场并未大获成功,该电影描述定居海外且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家心系祖国,历经磨难又矢志不渝回归报效祖国的故事;还有一部电影叫《赤子之心》,大概也是同样的内容。白桦的《苦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揭示了更加敏感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意识之间相冲突的深刻矛盾,而被批判和停播,但这类着力表现本土和海外的情感纠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电影青睐的选题。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地区的留学热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每一个在读大学生、科研机关、科研人员,甚至青年工人或中小学教师,或多或少的都做过此类的美梦。出国留学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梦”,它伴随着中国外交政策不断开放和外来文化的输入变得既像海市蜃楼一般缥缈,又如近在咫尺一般现实。然而想出国留学,就需要有被国际认可的经济担保人,这种“受连累”的角色一般是由留学者的直系亲属来担当,于是很多有出国梦想的家庭会从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中仔细搜寻流落海外的那一支血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贴将上去。

 

电影《第二次握手剧照  影片截屏▲

影片根据张扬同名小说改编 

(上)主人公丁洁琼拒绝海外优渥待遇,执意回国:“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要求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中)主人公丁洁琼排除万难回到了祖国,出席归国科学家欢迎大会。

影片梗概:

丁洁琼(谢芳 饰)与苏冠兰(康泰 饰)是二十八年前的恋人,他们邂逅于丁洁琼的一次意外落水,科学救国的共同志向使当时的两个年青人产生爱情,对于家人的反对,苏冠兰百股推诿,不肯就范。他打算同丁共赴美国留学,以造成“逃婚”事实。谁知,美国联邦特务查路德(林征 饰)从中作梗,无奈之下,丁洁琼只好自己在美留学数年,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二战爆发,她因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而遭监禁.....历尽艰辛最终归国。


我们家里倒有一些较为直接的海外关系,但却是海外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那一个类型。台湾曾是一个在我们情感中最复杂、在政治神经中最敏感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如果有直系亲属在台湾的话,那么在档案的表格中可以填上台属这么一个政治标签。这个标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接受的政治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若时光倒退10-30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两岸对峙的时代,这种标签就意味着你将面对怀疑、审查、甄别、排斥等一系列苛刻的政治待遇。因为四九年之后,台湾和大陆的敌对关系经过一代又一代文学的演绎、文艺的加工以及政治宣传的推波助澜,台属似乎成了一个对于国家安全而言高危的人群,是蒋帮特务向大陆渗透最惯利用的一个人群媒介。电影《羊城暗哨》中的特务八姑就是侨眷,对这种身份者的警惕非常像在防控传染病的时候,对高危地区所来之人,我人民群众自然而然会携带着一份歧视和警觉。


电影《秘密图纸》剧照  影片截屏▲

(上)勇敢机智的石云,深入到特务分子叶长谦的巢穴进行察看,准备将敌人一网打尽。

(下)经过侦查和群众的协助,终于查明叶长谦的反革命活动,皆由披着医生外衣的特务古仲儒暗中指使。当古仲儒与女特务企图越海逃走时,落入了我公安人员与民兵的天罗地网。

剧情梗概:20世纪60年代初,科技工作者李化在火车站拥挤忙乱的人群中不慎将装有秘密图纸的公文包丢失,公安局女侦察员石云接受了侦破任务。不料,案件发生的第二天,老中医古仲儒和他的学生金大夫,将捡到的公文包送还失主。包里的钱和粮票虽已不见,但图纸却完好无损。丁局长和石云经过分析,断定图纸已被拍过照……



电影《羊城暗哨》剧照  影片截屏▲

王练(冯喆 饰)与侨眷八姑(狄梵 饰)会面

剧情梗概:羊城广州,我边防军抓获了代号209(杨蔚如 饰)的入境特务,死前交待要和广州基地头目“梅姨”取得联系。领导把侦破任务交给了王练(冯喆 饰),他冒充209找到测字先生“小神仙”(凌云 饰),“小神仙”让他次日见“梅姨”,而见到的人叫八姑(狄梵 饰),马老板(夏天 饰)安排他二人假扮夫妻,用电台和境外保持联系。私人诊所陈医生(韩涛 饰)由于过去历史不光彩,其弱点被敌人利用,无奈之下服毒自杀,后被救起,在公安人员的帮助下,他克服糊涂思想,协助破案。得知敌特要劫持客轮去香港,王练随八姑上了船,这时,真正的“梅姨”出现了,她竟是八姑家的佣人刘妈(梁明 饰)......



文革时期经典连环画《智斗》片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红智斗亲爷爷》内容提要:爷爷从海外归国,他是苏修特务机关派来搜集我国科技情报的特务。行动可疑的爷爷引起小红的警觉,在民警叔叔的指引下,小红经过机智勇敢的斗争,截获了他的罪证,活捉了这个苏修特务。



京剧电影《磐石湾》剧照 影片截屏▲

剧情梗概:1963年国庆前夕,磐石湾的民兵连长陆长海根据一把可疑的刀鞘抓住了持刀前来接头的特务。陆长海胆大心细,他紧紧抓住了这个线索,终于从特务的口中得知了敌人的行动计划。准备接应的暗藏海匪裘二能感到势头有些不对头,便骗取了民兵海根的信任,借船逃出港口。陆长海通过对海根进行阶级教育,改变了战斗计划。长海的妻子巧莲思想麻痹,险些被乔装前来借船的敌特骗过。巧莲的母亲警惕性很高,她揭露了敌人,以事实教育巧莲。陆长海追击并诱敌至狼牙礁,最后军民协助,将敌人一网打尽。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8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推动下,两岸敌对的态度和语调软化了下来、磨刀霍霍的声音慢慢消失了;不仅持续多年的对金门的炮击也暂停了,携带着传单标语的热气球也停止放飞了;电影院中开始放映关于台湾的纪录片,歌手朱逢博演唱了一首委婉情深的《兰花与蝴蝶》,歌颂台湾岛旖旎的风光以及对大陆人民的思念之情。那局势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冰雪融化,梨花盛开。到了80年代的中后期,台湾的校园歌曲更是水银泻地一般涌入了大陆。先是作曲家、歌手通过春晚和磁带被带入中国大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再就是大型演唱会上的现场卖艺、明星走穴。这俨然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代表,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之中,我们从中听到关于生活的叙事,嗅到了人性,感受到了文化生动和传统温暖,更看到了现代性。因此在我们的想象之中,台湾不再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社会,而是一个令我们感到异样、好奇、羡慕的华人世界,他们是我们实现四化、迈向小康的好榜样。

兰花美哟兰花香

台湾兰花花中王

在山谷,在林间

碧叶飞舞金花儿放

兰屿岛啊蝴蝶兰

常与百花争芬芳

我爱台湾兰花美

花的山哪花的港

啊 

祖国的宝岛,我的家乡 

祖国的宝岛,我的家乡

......

——《兰花与蝴蝶》歌词节选


歌曲《兰花与蝴蝶》

朱逢博   演唱  ▲


在80年代初,我就在几次父母神色诡异的交谈之中,隐隐约约听说了我的外婆在台湾这件事情。后来父母虽然不再谈这个话题,但是《外婆的澎湖湾》却响彻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广场、街道、校园,歌曲中的外婆在呼唤外孙,而现实中我的心绪则在动人歌声的蛊惑之下呼唤想象中的外婆。


1988年 台湾服装店 老板娘与子女店内用餐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8年台湾某商业街,街铺鳞次,汽车栉比,路人扮相时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80年代末期,这个悬念又变成了一个家庭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一是因为从小离开父母寄人篱下的妈妈,一直有一个情结,想和自己的生母团聚;二来是因为子女们当时向外发展需要海外关系作为线索和支撑,而我和哥哥当时都在高校工作,爸爸妈妈对此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想法,希望我们也随着这股汹涌澎湃的社会潮流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在第一次恋爱的过程中,当时的女友家里就好像有一些海外关系,以至于引发环境中一些庸俗的看法,认为我和她谈恋爱将来就可以出国。在当时的社会风尚影响之下,原本被看做社会性累赘的海外关系,已经成为个人的一种特殊社会标识。


出国留学的春梦性瘾一样令人着迷,它会和志向的高低以及理想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那个时候,我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女友的父母一直对她的未来有着明确规划,就是要出国要留学,要到国外工作。建筑系里有很多教师也是如此,搜肠刮肚在寻找海外关系,去发达国家留学似乎变成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和全部的价值所在。虽然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儿荒唐,而当时的社会氛围的确也是如此,一个家庭如果拥有海外的关系的话,那么这个家族在闲言碎语的社区里,形象也会变得非常的特殊,令人刮目相看。仿佛整个家族的荣誉以及子女们的社会升迁,都找到了一条更为有效率的捷径。海外关系不仅会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择偶和婚姻。依稀记得与时俱进的说媒者会在牵线搭桥的好事时打出这样的王牌。

 

1990年初,通过一些热心朋友的帮助,母亲终于和外婆取得了联系,这时我才知道妈妈的生母住在台南,经过两代人的繁衍,此时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一些照片从海岛寄来,使我们得以了解那里中产阶级生活的状况。这些照片客观呈现出我们曾经敌视或信誓旦旦拯救的对象,看完以后心里蛮多感慨。


电影《海峡两岸》宣传海报(1988)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背景:1987年,台湾面临“解严”,高悬在台湾人民头上数十年之久的戒严令终于被取消,即时返乡探亲,已经成为人们为之关心的大问题,影片也正是籍于此展开故事,以两岸亲情作为主题。

剧情梗概:孙志浩原籍河南开封于1949年随军到台湾,在家乡留下比他大六岁的妻子梅姐,以及五岁的女儿桂花。十余年后志浩娶了台湾籍妻子淑瑛,生了儿子台生。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志浩要返故里探望阔别四十年的梅姐及女儿。梅姐豁达、睿智,抚慰了志浩心中的伤痕。

 

不久又传来消息,外婆制定了回大陆探亲的计划,全家人开始着手准备。远在哈尔滨工作的我也手持母亲单位出具的证明,名正言顺地到系办请假,半个月的假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被获准了。于是我立刻从哈尔滨返回太原,参与台湾同胞归乡的家事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民间生活来说,接纳一个从物质文明世界的彼岸来的人类并非易事,需要调动很多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和财富,才能不显寒酸,因为对于大陆人民来说,丢自己的人可以,丢国家的面子绝对不行。虽然都是华人,像侯德健《龙的传人》歌词中所表达的那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一颗中国心”。但生活方式和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无法超越。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居住条件是个严重的问题,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无法正常安置现代生活,居住设施和环境也是非常落后。这种人居环境方面的差距所导致的情感距离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差距面前所有的尊严、传统、血脉都会大打折扣。饮食、衣着方面尚好,因为改革开放十年之后,中国城市居民温饱问题解决了,但居住、卫生方面仍然天壤之别。每年春晚登台演唱和歌舞的港台明星绝大多是没有深入大陆居民生活的体验,我甚至坚信,若是真的深入民间,洗澡、如厕方面糟糕的状况足以令他们崩溃。

 

1990年春晚台湾歌手文章演唱《刹那间》、《我是风》▲


小虎队90年代初合影及部分专辑磁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流行歌坛最走红的演唱组合

(左)乖乖虎/苏有朋 (中)霹雳虎/吴奇隆 (右)小帅虎/陈志朋


别说地方的城市,就连首都北京这样最讲求形象的地方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我的一个同事其兄在八十年代末曾和一名美国留学生谈跨国恋爱,当时该同事家住老北京城胡同中的大杂院里,卫生条件不堪入目。今天人们对胡同、院落居住环境大加赞美时,大都忘了那令人尴尬的如厕和洗澡条件。这位同事介绍说他的兄嫂第一次看到中国居民的公厕后,直接观念崩塌。她实在无法直面如此之多他人的排泄物就那样坦然地铺陈在自己眼前,据说来自发达国度的老外们都很少能看到除自己以外的人便便。在北京人的公厕蹲坑旁,她惊呆了,然后大哭不止。同事的哥哥是个老北京胡同串子,当时解嘲到:“这算什么!全胡同人的屎都在这儿呢!”后来据说其嫂子每次要如厕的时候,都需要其兄用自行车驼到附近的宾馆中完成。

 

20世纪80年代北京杂院生活图景与公共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当时大陆地区接待一个宝岛台湾回乡探亲的亲属,思想上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当时作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先进,早已不是1949年时老蒋刚入岛时的状况。而我们呢,昨日吹过的牛皮还在耳畔萦绕,但想要拯救于水火的骨肉同胞却衣锦还乡了。外婆尽管经历过战乱以及台湾最艰苦的时期,然而她的精明强干以及教子有方,使得步入耄耋之年的她一直过着体面的生活。而事实上大陆亲属当时的居住条件实在太差,当年收养妈妈和舅舅的舅姥爷一家在几次运动冲击之后早已一贫如洗,全家人一直蜗居在太原市五一路200号的一个大杂院内,沿街的数十个院子只有一个公厕配置,粪水几乎要淹没粪坑。虽然一步之遥,但如厕者只能踩着几块搁在水中的砖头才能到达污渍斑斑的坑口。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回避的余地,它极大限度考量着台湾同胞的勇气和诚意。所以面对大陆亲属们的执意挽留,外婆尽量不去住酒店,但隔一段日子又不得不去酒店做卫生及心理方面的调整。现在想起来,这对于一位一直养尊处优的老太太而言能做到这一点着实不容易。


外婆是1990年3月下旬经北京回到太原的,她在北京的时候还偷偷去过40年前曾经居住的胡同看过,那时候竹竿巷的老院子还在,只是早已眉目不清沦落为一个拥挤的大杂院。她还是习惯把北京称作北平,但太原弟弟家的变故却远远出乎她的预料。因为她离开大陆前知道自己的母亲会带着两个孩子去山西投奔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弟弟,哪曾想在革命的暴风骤雨中,一切私有财产会消散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而且弟弟也于几年前蔼然长逝,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姥早在二十年前已经过世,山东半岛的人就葬在了太原东山的黄土高原上。她选这个时节来晋,也是为了能在清明节里去坟上祭奠一次,为了不能尽孝的忏悔,为了寄托抚养的感恩。外婆的口音还是保持着山东平度特质,只是乡音无改鬓毛衰,江山巨变故人去。

 

竹竿胡同(原竹竿巷)旧貌新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竹杆胡同以及南、北竹杆胡同原本与竹竿无关,其名称均是根据“铸锅巷”的谐音改成的。铸锅巷的名称早在明万历年间的地图上即已出现,属明29坊中的黄华坊。清代起,改称竹竿巷,民国时将竿改成杆,称竹杆巷,1965年改为竹杆胡同,其北面的老君堂胡同遂改为北竹杆胡同;南面的八大人胡同、林驸马胡同合并统称为南竹杆胡同。



对于突然出现的外婆,我的心里也是矛盾的,因为虽然我早已适应了这个缺失,但又深知她的回来,对妈妈情感深处的缺失是个巨大的补偿。但也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好奇心。我想知道他们那一代人逃难以及重新开始的经历和精神变化,我也想知道当下台湾人的生活状态。从外婆的口中我知道一些台湾人的生活风貌和生活水准,比如当时风靡大陆的小虎队在台湾社会的奇闻异事,还有就是台湾社会中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反映在生活的仪式上、礼数中;而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生发之地,早已被驱逐了个干干净净。物质生活方面的反差也是巨大的,从退休金到公务员令人惊诧的工资待遇,这些事实对大陆人来说几近天方夜谭。当然这些信息的确励志,同为华人,同在亚洲的华语世界,这种物质生活的令人心不甘,思变之心必定开始起心动念。



20世纪80年代太原街头的英国留学生

以及留学生镜头下的太原钟楼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社区里外婆的到来还是引起了各方关注,街道、机关宣传部门有来做访谈的,报道的,许多父母的同事都来表示祝贺,他们为自幼孤苦伶仃的母亲和生母相聚而表达祝福,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出于对另一个华人世界的好奇而问东问西,物质财富方面强烈的对比足以改变许多人的三观。外婆此番省亲在物质上也做了充足的准备,给每一家亲属都备了厚礼,每一个晚辈都有不菲的伴手礼品。这种慷慨的施舍既包含着对困顿时期亲人的帮扶之感恩,也有对大陆贫困想象的应对。

 

有趣的记忆是记得来之前第一次通话,是她从台南的家里打来的,这也很大程度出于对大陆电话费昂贵的考虑。好在此时父亲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家已经安装了电话。外婆电话打入后,第一句问候竟然是:“请问,是苏公馆吗?”这种电影台词式的问候当时令父母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自己居住的陋室和“公馆”之称谓相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说明台胞即使有所准备,也依然对大陆地区的贫困缺乏认识。她老人家只知道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嫁给了一位大企业的总工程师,就想当然地把“公馆”之称谓套用在了八十年代厂矿粗犷的宿舍区套型上。认知上的误区必定会造成美学上的错位,于是幽默感顿生,“苏公馆”一说一时成为社区的笑谈。


在台湾亲人未来之前,“苏公馆”这个七十多平米的简陋住宅在社区里的确是个让人眼红心恨的住所。它堪称上世纪大型国企居住社区里的明星楼,共有两个卧室,一个储藏间,一个客厅,两个阳台,以及一个因为设计能力有限而形成的大卫生间。这几乎是我父亲那一辈人终极的居住理想。1986年分到这套房子的时候,他曾很兴奋地写信给我描述一番,据说还有为未到房的人把父母当时的居住条件做为分配不公的典型告到了省里。这套房子虽然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我眼中有许多败招,平面关系不紧凑,空间浪费等问题,但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反衬下,依然有一些“创新”点,可圈可点。该户型最大亮点在于其有一个12平方米左右的客厅,这样就可以把进餐和看电视的功能从卧室中分化出来,形成最开放的空间,同时也使得卧室获得了更大可能的安静。这个微妙的变化是中国大陆地区生活空间美学的巨大跨越,是隐私意识的觉醒。那个6平方米的储藏间,布置紧凑的话完全可以做为一个小卧室使用。父母对家庭生活未来的规划,就是围绕着这个空间进行安置的。他们为老大留出了一间北向的卧室,以期他娶妻生子乐在其中,半间大小的储藏室是给我留的,让我以此过渡人生。

 

苏公馆的外部环境没有一棵树、一根草,楼与楼之间的空地上被私自搭建的鸡窝、狗窝、小库房占据瓜分;那种平顶的清水红砖房是最经济的一种建造,房屋的门窗质量很差,因此不仅保温隔热性能不佳,更要命的是那隔音,这一点还不如50年代苏联人帮助修建的房屋,所以一到了周末或每日的夜间,私生活被各种喧闹包围的感觉就像在众目睽睽下的裸泳。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父母离开太原来北京的时候,这个“公馆”被以7.5万元人民币卖给了社区里的另一家人。

 

半个月后当我从太原返回哈尔滨时,手上戴着外婆送的一枚金戒指,这是当时台湾同胞返乡赠予晚辈比较贵重的伴手礼,它像是一个物质差距的标志一样,代表着在特定历史时期两岸人的关系,在全社会响应发家致富的时代,我意识到富裕拥有一种软绵绵的力量,它会温柔地拨弄人性,开启你无耻的欲望,让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进入一个飞黄腾达的梦景。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
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精选↓关注四面空间→阅读更多原创


想象中的俄侨——《我的大学系列》番外篇之五
学生老邓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
    创业分享丨大学生创业浪潮中的不死鸟
断裂丨中式“西方风情”的文艺复兴
归去 戏来兮丨皮影剧《长至归》独家揭秘
“为中国而设计”——平遥城里大变戏
都市照明丨景观形态研究课程汇报
课程中的一次作业
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汽车模型和小人国
苗苒回归——从扣子到“扣子”
如何超越时间
沙从哪里来
●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
●何为盛宴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